本文转自:河南日报
这些救起假人的选手,真的救过命
8月9日,成都世运会救生项目落下帷幕,16块金牌各归其主。
在世运会一众玩趣十足的项目中,救生项目似乎显得有些不合群。这个“不好玩、但有用”的项目,似乎更适合出现在职业技能大赛中。
早在1985年第二届世运会,救生就成为了正式比赛项目,每届赛事约设16枚金牌,是世运会名副其实的大项。
比赛中,选手们或徒手游进,或借助浮标、脚蹼等装备,救起假人模型,可谓个个身怀绝技。
参加比赛的选手,有游得快的救生员,也有掌握救生技能的游泳运动员,有些选手二者均具备。
救生员密度最高的地方
这样一场救生员密度“爆表”的比赛,竟然还有救生员的救生员。
成都世运会救生比赛现场大概是这两天世界上救生员密度最高的地方。
世运会救生比赛的救生员由潜水安全员和岸上救生员组成。潜水安全员在比赛期间身着潜水装备,潜入水下工作;岸上救生员负责将出了事故的参赛运动员从水中转移到岸上。
成都体育学院读研二的王庆川是岸上救生员中的一员。
也许给救生员救生的概率比较低,王庆川和他的同伴们尤其关注另一个项目运动员的安全——自由潜水。
自由潜水在本届世运会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与救生项目使用同一场馆。自由潜水要求运动员用一口气在泳池中折返,游距最远者获胜。极限憋气造成的晕厥在此类比赛中时有发生。
王庆川就读的专业是体育教学游泳专项,此前已通过考试,拿到了游泳救生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四级)。他希望利用成都世运会的机会,多向国外选手学习。“在国内我们学习团队救生比较多,而国外比较推崇单人救生技术,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综合新华社电)